对标到七法则项目估值逻辑龙珠解密加密从
说实话,我在加密圈摸爬滚打这些年,发现项目估值这件事儿就像在玩一场大型心理博弈。除了受大环境影响,更要看项目本身能不能讲好故事。毕竟大部分token项目连个像样的财报都没有,投资人的热情全靠"未来可期"四个字撑着。 先说最直观的"对标逻辑",这招简直是一级市场机构的"懒人包"。就像我们逛街时会不自觉对比价格一样,投资人总喜欢把新项目往成熟项目上套。比特币市值万亿?那以太坊千亿很合理;以太坊千亿?Layer2百亿不过分吧?去年Ordinals爆火就是这个道理——大家觉得"比特币生态第二把交椅"这个位置总得有个项目来坐。 但我要提醒的是,这种对标就像沙滩上的城堡。去年那些号称"以太坊杀手"的Move系公链,现在不都老老实实蹲在百亿俱乐部里打转?关键还得看项目能不能把对标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竞争力。 Uniswap和Chainlink的故事告诉我们:当你在某个赛道做到"没你不行",token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虽然它们的代币功能也就那么回事(治理?质押?拜托...),但市场就是愿意买单。这就好比茅台股价,喝茅台的人有几个真在乎那点分红?大家买的是"国酒"这个金字招牌。 不过这类项目有个致命伤——代币经济学设计。Chainlink还算聪明,把预言机服务需求和代币价值做了绑定。但很多项目方解锁期一到就疯狂砸盘,这种案例我见得太多了。 说到Axie和Luna这些过山车选手,不得不佩服庄家的操盘艺术。明牌庞氏骗局为什么总能得手?因为每个参与者都自信能提前下车。就像澳门赌场里,谁不知道庄家优势?但人人都觉得自己会是幸运儿。 我认识几个StepN早期玩家,确实赚得盆满钵满。但更多人是看着鞋价从3000刀跌到30刀,现在连App都打不开了。这类项目的生命周期,往往取决于新韭菜的入场速度。 每次听到"区块链要颠覆互联网"的豪言壮语,我就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。现在的AI叙事、社交幻想,和当年的"眼球经济"何其相似?问题在于,加密资产的核心价值在于金融基础设施,非要往消费互联网上硬套,就像让卡车去跑网约车——不是不行,是真不划算。 我们基金算过笔账:全球居民流动资产哪怕只配置5%在加密资产,就是20万亿美金的市场。但这个增长逻辑,和互联网用户规模扩张完全是两码事。 如果把前四点比作"四驱动力",那完整的估值体系还要加上三个硬指标:实际用途、收入模式和通缩机制。就像集齐七颗龙珠才能召唤神龙,项目想登上估值巅峰,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。 ETH就是个典型的三合一案例:既是"汽油"(gas费),又是"车票"(网络使用权),还能当"股票"(价值存储)。但这种设计就像高铁公司非要自己发电——早期确实性感,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各种掣肘。所以现在Layer2们都在想办法把"铁轨"和"电力公司"分拆上市。 最后说个暴论:这个行业最伟大的创新,可能是发明了公共物品的定价机制。与其整天幻想取代微信推特,不如想想怎么用token化解决那些"很有价值但没法变现"的社会难题。比如气候债券、知识共享这些领域,才是区块链真正的用武之地。 (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投资思考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加密市场风险极高,入场需谨慎。)四大价值支点
行业地位的含金量
投机游戏的心理陷阱
Mass Adoption的美丽泡沫
七龙珠估值法则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强势反弹背后的秘密:ETF进展点燃市场热情
- 从华尔街到币圈:10月31日比特币和以太坊实战行情解析
- 市场动荡中的一抹亮色:比特币9月走势启示录
- 这个满分不容易:泛生子实验室连续三年交出完美答卷
- 那个把比特币密码忘在脑后的百万富翁
- 揭秘马斯克的AI焦虑:一个科技狂人的十年未雨绸缪
- 比特币牛市还会回来吗?老韭菜的深度思考
- 重磅来袭!新加坡SUSTAINABLE WEB3 SG 2023免费开放报名
- 数字货币革命:我们正站在历史转折点上
- 比特币上演绝地反击?114000美元关口暗藏玄机
- 那些年我错过的两趟财富快车
- 比特币ETF生死时速:35000美元攻坚战背后的人性博弈
- 机构大举进军比特币ETF,但散户仍是市场主角
- 市场寒冬中的柴犬之光:资深分析师为SHIB持有者注入信心
- 妙鸭相机放大招:免费生成AI写真,能否重演爆红神话?
- 跟着李隆老师做交易的那些事儿:10月5日BTC/ETH实战复盘
- 市场见底信号浮现,反弹行情如何把握?
- 传奇谢幕前的人生智慧:查理·芒格留给世界的投资箴言
- 电锯总统能否拯救阿根廷?一位比特币支持者的经济革命
- 比特币这次真的不一样?资深分析师揭秘关键市场信号
- 搜索
-